
发布时间:2022-01-13 00:00
国产纪录片中的“大片”:《故宫》、《圆明园》、《森林之歌》、《大国崛起》
2011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北京高清纪实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频道已达7个;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纪录片行业温度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纪录片人仍在赔本赚吆喝,国产纪录片的“钱途”至今还是一件让人纠结的事。
中国纪录片高产量、低收益
据《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万小时,其中首播量约1.6万小时。据统计,2011年中国纪录片市场产品自制约占48%、外购改编占15%、国外供片数量占37%。这意味着国内去年自制纪录片总时长近8000小时。
面对中国纪录片如此之高的产量,就连美国两大老牌纪录频道都望尘莫及。报告显示,美国探索频道每年节目制作量仅800小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每年节目制作量更低至400小时,而央视纪录频道一家每年首播节目就高达2190小时,扣除约三分之一的引进节目,依然存在1460小时的节目制作量。
“中国纪录片大都是低端制作。低端制作是自杀式的制作,所以这么多产品居然找不到多少适合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内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现实落差。”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这几年来,业界已经做了非常悲壮而且勇敢的冲锋,但是我们的处境并不乐观,简单可以概括成:局部的出击、整体的沉默、基本的市场模式还没有形成。
事实上,高制作量和播出时长并未给中国纪录片带来理想的收益,特别是纪录电影。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尽管2011年获得公映许可证的纪录电影已经由2010年的16部增至26部,其票房在130亿元的电影总票房里却仅占3000万元,其中超过2700万元还进了法国纪录片《海洋》的腰包。2011年14部有票房数据的国产纪录片里,获得最高票房的《归途列车》票房不足4万元,其他影片区区数百元的票房更是触目惊心,与2010年度《复兴之路》200万元和《外滩轶事》50万元的票房成绩相差甚远。
观众群体需要培养,市场也是如此。目前国内一年上映的纪录片电影仅有一二十部,根本谈不上什么规模,有的纪录片即使幸运公映了,在影院也是“几日游”。院线难进,纪录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回收成本的念想也每每沦为奢望。国产纪录电影去年总票房只有200多万元,没有一部通过票房收回投资。
期待纪录片院线的建立
难道纪录片只有文化价值而缺乏产业价值?如何破解当前中国纪录电影的市场困局?
据了解,去年美国有超过300部纪录片在纽约的院线上映,票房前三名《非洲大猫》、《生来狂野》和《哈勃望远镜3D》,票房均超过1000万美元。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影片是在专门的纪录片院线放映的,但目前在国内,类似这样的纪录片院线还是一个空白。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表示,该厂正在筹划纪录片电影院线的建设。他分析说,目前在国内院线,即使是来自国外的珍贵纪录片,也很难从商业剧情片中挤出黄金档期,“我们建设专门的纪录片院线,就是要尽量做到与商业电影互不干扰。”这个计划让不少纪录片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同样给人希望的是近来电视纪录片的一系列利好。相比纪录电影的惨淡收益,电视纪录频道似乎已经提前看到了自己的“钱途”。据了解,去年全国各个纪录频道的节目广告销售收入提升明显,行业整体收入涨幅高达20%至30%。其中,央视纪录频道2012年的广告招标已突破两亿元。有数字显示,美国探索传播集团2011年总收入为42.35亿美元。尽管参照国外同行的成绩,中国纪录频道仍有不小差距,不过,随着视频网站全面加盟纪录片采购市场,国产纪录片也迎来了新一轮商机。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爱奇艺等网站纷纷设立纪录片频道,大规模收购纪录片,网络还尝试与纪录片融合,创造新样态。贾樟柯依托网络传播策划《语路》系列纪录片计划。崔永元《我的抗战2》不仅选择网络首播,还与企业进行网络互动。据悉,目前网站收购纪录片的价格也正在水涨船高。
纪录片的“大片”带来清新气息
在张同道看来,中国纪录片最近几年在传播方式上有一点觉醒,那就是大片的出现,“大片的出现必将给中国的纪录片带来清新的气息,以《故宫》、《圆明园》、《森林之歌》、《大国崛起》为代表的一批大片,为中国纪录片带来的市场拉动是不可低估的,在沉睡了这么久之后,这些大片凭借自己的力度赢得了观众对纪录片的重新关注。”
张同道说,2011年纪录片市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片投资升温,社会资本开始规模进入纪录片制作,纪录片价格从每分钟30至50元升至100至200元,价格向价值缓缓靠拢,尽管差距依然遥远,但行业标准正在逐步建立。
《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可谓产业元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及地面纪录频道逐渐分化发展,社会各界对于纪录片的认知发生变化,一些地方政府、大型企业与社会机构发现了纪录片的力量,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纪录片制作量与交易量明显提升。
也是在这一年里,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各地纪录片频道购片活跃,撬动纪录片运营机制由自产自销向制播分离的市场机制转化。“但要撬动我们纪录片的市场,最核心的元素是来自于市场的投资行为。”在张同道看来,只有投资才有约束,才有期待,才规定你必须走什么方向,也只有市场才能撬动真正的大众影像。
扎扎实实的一身肉,腰和身必是没有界限的,胳膊似土豆,大腿如象柱。衣服必是那种没有任何多余装修饰的最简单的T恤衫,任何“特大”号的衣服套着都还显得挤。这样的一个人走过来,空气仿佛立即紧张起来,你正在犹豫是给他一个微笑呢,还是假装根本没看见,他/她已经在笑眯眯地在向你说HELLO了。加拿大胖子多,街角路边,车里车外,平均每几分钟就看到一个。晚上回家打开电视,还是胖人的天下:一大群胖女人围着一个主持人尖叫。超重和肥胖现象之严重成了连政府都不得不过问的健康问题。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报告,每三个加拿大成年人里,就有两个是超重或者肥胖,而每三个儿童里,就有一个是超重的。这个数字看来不像是夸张:每天乘着车经过一条条大街小巷,总有庞大的身影在车前车后慢慢腾腾地挪动。走进公司大门,门里门外的,还是形象“可观”的胖哥胖姐。外国人总喜欢把错误归咎于别人,所以有些人说,肥胖是基因所致。但依我看,大多数人的肥胖都是贪吃的缘故。别看外国人住着洋房,开着高档车,饭桌上一样是“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的时候多。更比如公司的“免费午餐”、朋友的PARTY、婚礼丧礼什么的,有得吃就绝不叫主办人的食物白白地“浪费”掉。以我旁观者的眼光,贪吃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家没得吃。那些在公司无论如何叱咤风云、一言九鼎的CEO、高级白领,打开午餐饭盒,也不过一块三明治、一杯咖啡,奢侈一点的也就是叫个“中国炒面”,就着桔子汁匆匆吞咽。劳苦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也不见得有“四菜一汤”的温馨晚餐。女主人们要么再来个面包肉夹、要么订个比萨,不是不擅煮饭,就是自己也是个大忙人,没时间下厨。“没时间做”,是造成“贪吃”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家吃不好,也没得吃,很多人就只好求助于零食、快餐。而零食和快餐多半是只有热量而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RED LOBSTER 和SWISS CHALET这样的地方固然不坏,但是能够天天拿它们来当晚餐的毕竟为数不多。于是麦当劳、肯德鸡和PIZZA PIZZA之类的快餐店,就算是几步一店,也还是有可观的食客群。“不会做”,也是造成“贪吃”的另一个原因。外国的“女权运动”进行得比较彻底,女人从厨房里解放出来的程度比较高,女人在家做不做饭,完全凭的是爱好和兴趣。婚姻里面没有一个女人最好会做饭的附加条件,男人也没有那个胆量去要求。娶妻娶到一个擅长烧煮的,则是男人的运气;娶到一个对厨房一无所知道、毫无兴趣的,男人则得另想它途:要么多挣钱,天天下馆子,要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时间做”,加上“懒得做”,是快餐得以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对肥胖最有贡献的,首当其冲的要算是快餐。老公的好朋友的妹妹卡罗莱娜,和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是个很开朗的女孩子。但因为她太胖的缘故,找男朋友的事总不如意。有一天我在朋友家里见到一个苗条清秀的小女孩的照片,就问是谁。朋友说是卡罗莱娜啊,两年多前照的。我一时瞠目结舌:怎么一个人,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朋友解释说,自从卡罗莱娜两年前作了麦当劳店的经理后,每天都有“免费的午餐”,后来好像发酵一样,她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听了不禁心惊。卡罗莱娜的例子也更好地印证了前一阵轰动一时的纪录片 “SUPER SIZE ME”,该片相信许多人都看过。美国纪录片制片人MORGAN SPURLOCK以身体力行的切身实验向美观及全世界人民证明了一个理论:快餐是造成美国人最普及和持久的健康问题——肥胖的头号敌人。MORGAN是一个心理生理完全正常健康的成年人,在一日三餐以麦当劳为食、而且要在试验其间遍尝麦当劳的所有产品的前提下,坚持了一个月,结果是他的体重、血糖、心理等等各项健康指数都达到了濒危的边缘。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是,将麦当劳的炸薯条放在化学试剂中,其一个月都不变质的事实,因此证实了麦当劳油炸食品的化学物的附着程度之高。现在每当听到中国开了多少家麦当劳和肯德鸡的统计数字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SUPERSIZE ME 这部片子。不知那些投资者在向中国大量输入这种美国快餐的同时,有没有同时输入这部纪录片呢。麦当劳现在的菜单上不得不增加了沙拉之类的健康选择,也是这部电影的功劳吧。不仅如此,看完电影后,我老公和他的朋友们,果然大大减少了光顾麦当的次数,也算是这部片子的一个功得。因此说肥胖的一个原因,是物质刺激的结果。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加拿大极贫的和极富的人,都有可能是消瘦的,而越是中低收入的人群,越是有患肥胖症的危险。极贫困的付不起食品帐,极富有的讲究吃喝,食品超市里那些推着堆积如山的手推车的,往往就属于中等收入的人群。看来物质的文明,并没有如马思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证明的,将人类的需求推动或者提高到到另外一个高度——精神的文明,而是更大地刺激人们了对物质更多花样的要求和更大数量的需求。当然肥胖的成因,心理因素也占很大的比例。为什么中国人即使在外国,也不会像面团一样发起来?坚持中国食物自然是一个因素,打工累是另一个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自尊和爱美之心。中国人一向讲究以瘦为美,以为肥胖是不雅和放纵的结果。中国人爱“面子”,注重外表就是一个证明。而外国人呢,大多的人生态度是活着是为了自己高兴,管他别人怎么看。如果外表不在其顾虑的范围之内,那么身体的任意和无限伸展,也就不足为奇了。多亏有个糖尿病和心血关症的顾虑,不然某些人类向恐龙的体积发展的趋势,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冷冶夫曾用5句话概括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有兴趣可以参考这个。这是关于纪录片的。
实验本身受到了关于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因为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他们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发现,许多现在的科学家会将这类实验视为是违反实验伦理的。
米尔格伦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伦表达谢意。而且米尔格伦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六年后(也就是越战规模最大的时期),其中一个前参与者与米尔格伦联系,表示为何他们会感觉“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允许我这样认为,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一些连我自己都会害怕的坏事. ... 如果我拒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他们的良心...”
不过,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有终身的改变。许多参与者都没有依据现代的实验标准被告知细节,离去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
米尔格伦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结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他接着与harry from制作了5部的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媒体中心找到。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伦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伦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的26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伦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马里兰巴尔的摩郡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尔格伦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情况所知不多,依据米尔格拉的回想,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