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2-01-11 00:00
用会声会影10制作简易历史纪录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吧。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策划你要做的纪录片的内容,编写制作纲要,并写出解说词;根据这个策划进行相应的准备,主要是素材准备----网上下载,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当然有些视频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才能使用,可以配合用格式工厂软件进行。有些素材可以自己制作,如拍照片、录制视频等。
第二阶段为制作阶段,首先将解说词用录音软件录制出来,(推荐用cooledit软件)并进行适当的编辑修改,对音频进行美化。然后用会声会影10进行视音频素材的编辑制作,可以根据音频的长度来控制视频素材的长度,或用其他方法,具体可以参考会声会影10软件的使用说明。另外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在字幕通道加上各种字幕。当然适当的转场效果也要考虑。编辑完成后在音频通道要加上配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完成。最后检查修改完成后,可刻录成光碟输出。
大体过程就是这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并祝你创作出好的作品。
这个词听起来矛盾,但对摄影师来说,倾听和看见同等重要。因为你在拍摄时,要想获悉相框外正在发生的事情,唯一办法就是用你的耳朵听。但不得不承认,让一个摄影师真正听到一个特写镜头里的人在说什么很难。但不只是听到,而是用心地去听,这才是所谓的倾听。
2.抓住时机
纪录片最残酷和不可饶恕的真相就是事情发生两次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我们必须抓住第一次。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两次,我们则以不同景别两次都拍下来。抓住时机有时意味着我们在冒险和挑战极限,这将会用整个职业生涯去学习的知识。
3.找到构图,稳住镜头
在拍什么景别,什么构图时不要犹豫不绝。只要打开相机,稳住画面,再调整画面以及寻找到最佳构图时,再进行拍摄即可。
4.确定影片所需的镜头
只有将宣传片的文案了解后,并进行快速记忆,才能在拍摄时确定镜头去拍摄,这将会大大的节约拍摄时间。
六个月的宝宝是可以添加辅食了,添加辅食的顺序依次是米粉、蔬菜泥、水果泥、鱼泥、肉泥、肝 泥、家禽类,添加的量要由少到多。一般辅食都是蒸熟后,再兑点水搅拌均匀,做成稀糊粥之类的给宝宝吃。
野生动物纪录片是用多种方式结合拍摄的。像你说的把摄像机和摄像师一起伪装起来是一种方法,一般会做气味消除处理,比如说附上泥土或动物的粪便等。另外还有动用直升机航拍,远距离跟踪(高级摄像机那调焦功能可是异常强大啊……)等方法。至于拍鼠洞就是用像胃镜那样的管子把红外摄像头伸进去拍,动物一般只对生物感觉敏锐,像那种冷冰冰和环境同样温度的东西才不会去理呢。总而言之,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是一项费时费力又费钱的活动,有时候还得看摄像师的运气,是十分辛苦的事啊。
歌曲的著作权人依法对歌曲享有著作权,使用他人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可能侵犯著作权的情形有很多。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第二十二条 可能侵权的情形: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十九条著作权属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在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转移。
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变更、终止后,其 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在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国家享有。
第二十条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53331
第二十一条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应该不算侵权吧,你可以向有关的律师问一下如果不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应该不算侵权的吧如果只是公益性质的 那应该也可以 侵权是说没经过本人同意 以盈利为目的选曲的获利了没,获利就是营利
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也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当然,也有以纪录的形式拍有剧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区》)
纪录片剧本:《伍廷芳》
1、一张张昏黄的中文报纸,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报刊史》等书籍图片。
(旁白)他,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日报。
2、律师穿着律师袍、头戴假发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第一位获英国大律师资格的华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黄色调,刻意营造历史氛围。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第一位华人“立法局议员”。
4、条约资料照片,法律书籍图片。
(旁白)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大清商律》。
5、孙中山图像,北伐时期的图片、进军的线路图等。
(旁白)他,忠心追随孙中山,顽强抗击南北军阀、官僚、政客,一度成为孙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权力的执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会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阳下的崖门炮台,浊浪排空。
8、夕阳下的乡村。小巷、旧屋、野草、葵树,鸡犬相闻。
(旁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官来桥,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荣彰,早年因家贫,远走新加坡经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岁时,随父亲回到中国,定居广州芳村。
(采访设计1):伍廷芳从小非常聪明。13岁那年,被土匪绑票一个多月。在匪巢,伍廷芳发现伙夫是被土匪掳来的同乡,便合谋在土匪外出时,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离匪窟。
(采访设计2):伍廷芳少时厌弃四书,喜读小说。有次,老师要求写题目为“不归于杨由归于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规矩要先“破题”。伍廷芳就把《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作“归于墨”的破题抄送上交。老师没读过《红楼梦》,把文字圈得丹黄灿然。后来老师去应乡试。卷中恰恰有这个题目,老师将伍廷芳的破题给录出来,居然瞒过主考,中了举人。
9、轮船驶过,溅起的浪花。轮船远去。
(旁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爆发,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击。社会剧变,断绝了科举之路,不少士人学子只好另觅前途。
10、香港。圣保罗书院外景,镜头拉向蔚蓝的天际,再切换成欧洲西方各国政治中心的风貌(表示伍廷芳之向往)。
(旁白)香港,英国殖民地,得开西方风气之先。伍荣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头地,改换门庭。1856年,伍廷芳进入香港圣公会办的圣保罗书院,“治英文、算学、格致诸科,试辄冠侪辈”。渐渐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在他心中扎根。
扩展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记和纪是有分工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记和纪都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儿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记录片一般是指一些写实的影片,年代比较近的,纪录片与记录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
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尤里斯·伊文思。
体现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
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
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纪录片纪录片剧本创作是没有标准格式的。因为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也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有BBC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F3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组合,功不可没。而BBC内在的范儿,则来自于不惜工本的拍摄、以及对记录主体的熟知和经年累月的研究。
扩展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由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 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纪录片纪录片剧本创作是没有标准格式的。
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有BBC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F3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组合,功不可没。
扩展资料:
纪录片拍摄注意事项
在面向海外受众时,除具备市场意识外还要注意各国的文化差异,用易于被对方观众接受的方法进行拍摄。
依照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纪录片可以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纪事》(Chronicle of Summer)。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
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 Untied)。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vant-garde)很接近。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纪录片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也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当然,也有以纪录的形式拍有剧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区》)
纪录片剧本:《伍廷芳》
1、一张张昏黄的中文报纸,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报刊史》等书籍图片。
(旁白)他,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日报。
2、律师穿着律师袍、头戴假发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第一位获英国大律师资格的华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黄色调,刻意营造历史氛围。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第一位华人“立法局议员”。
4、条约资料照片,法律书籍图片。
(旁白)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大清商律》。
5、孙中山图像,北伐时期的图片、进军的线路图等。
(旁白)他,忠心追随孙中山,顽强抗击南北军阀、官僚、政客,一度成为孙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权力的执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会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阳下的崖门炮台,浊浪排空。
8、夕阳下的乡村。小巷、旧屋、野草、葵树,鸡犬相闻。
(旁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官来桥,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荣彰,早年因家贫,远走新加坡经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岁时,随父亲回到中国,定居广州芳村。
(采访设计1):伍廷芳从小非常聪明。13岁那年,被土匪绑票一个多月。在匪巢,伍廷芳发现伙夫是被土匪掳来的同乡,便合谋在土匪外出时,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离匪窟。
(采访设计2):伍廷芳少时厌弃四书,喜读小说。有次,老师要求写题目为“不归于杨由归于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规矩要先“破题”。伍廷芳就把《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作“归于墨”的破题抄送上交。老师没读过《红楼梦》,把文字圈得丹黄灿然。后来老师去应乡试。卷中恰恰有这个题目,老师将伍廷芳的破题给录出来,居然瞒过主考,中了举人。
9、轮船驶过,溅起的浪花。轮船远去。
(旁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爆发,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击。社会剧变,断绝了科举之路,不少士人学子只好另觅前途。
10、香港。圣保罗书院外景,镜头拉向蔚蓝的天际,再切换成欧洲西方各国政治中心的风貌(表示伍廷芳之向往)。
(旁白)香港,英国殖民地,得开西方风气之先。伍荣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头地,改换门庭。1856年,伍廷芳进入香港圣公会办的圣保罗书院,“治英文、算学、格致诸科,试辄冠侪辈”。渐渐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在他心中扎根。
剧本详见参考资料。嘿。开学了?
我看了看 1L的答案可以采用 不过你可以把分给我 因为是我告诉你他的答案可以采用的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