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1-12-24 11:31
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右衽套装上衣三件。前裾短而平整,后裾长,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在前后裾上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脚戴镯,赤足立于兽面台座上。此外,江西新干商朝墓葬中出土的高53厘米的铜双面神人头像、陕西宝鸡茹 家庄出土的西周握圈小铜人、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编钟架上的钟镰铜人、河北易 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捧管铜人等,造型亦各具特色。
商朝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kui音奎)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并且出现简短铭文,一般为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青铜器的制作,大体经过炼矿、制范、熔铸及装饰等几个过程。炼矿是将天然矿石经过高温炼为纯铜,然后与锡混合熔化,熔化时,锡的一部分气化并形成黄白之气,铜熔化时出现青的焰色,当有青白之气时,铜、锡已达到完全溶合的状态。制范是根据制作器形的要求,先用泥土等材料塑出“模”。有装饰纹样的,应先在模壁上雕刻出来。待模干后,再用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制成外范。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一个内范,内范与外范的空间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在内外范之间一般要用钉或子母榫相扣以免错位,外范之外用绳或厚泥等物固定后即可浇铸铜液。熔铸是将炼好的青铜液浇铸在制好的模范中,待青铜冷却后取下模范即成青铜器。古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基本上在制模过程中即已完成,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有些纹样是通过刻画、镶嵌、金银错、鎏金等技术而完成的,这些装饰方法的使用,使青铜器更加华丽绚美。在长期的青铜器制造过程中,楚人不断提高青铜器的水平,制作工艺也日趋精湛。楚人最常使用的青铜器制造工艺有陶范法、失蜡法、铸镶法。 陶范法是一种采用陶土制作铸型(范)制作青铜器的方法。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中出土有两套共26枚编钟,在青铜编钟表面有陶范铸造时的铸缝痕迹。曾侯乙墓出土19口纽钟,同信阳楚墓编钟一样是采用陶范铸成。 失蜡法是熔模铸造青铜器的一种方法。所谓“失蜡”法,是制作一个略小制成品的粘士模型,在它上面涂上一层蜡,在蜡上雕刻花纹后,再加上一层粘士,然后进行整个加热,蜡熔化后留下空隙,然后将青铜注入空隙。在古代希腊、埃及都曾使用这种方法铸造青铜器。在我国失腊法有使用仅见于楚国。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铜禁和曾侯乙墓出士的尊盘,均为失蜡法铸造,它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采用失蜡法的青铜铸件。经鉴定商周时期1000多件青铜器,可以肯定使用失腊法的铸造的不过10件,均出自楚墓。 铸镶法是将纹饰是通过铸造成型并通过铸造的方法而镶在青铜器的表面。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中出土的铜浴缶,其盖和身均镶有红铜的夔龙纹和云纹,盖上4龙,腹部分两组,共有18条龙。这些红铜纹饰先采用铸造成型,经修整后再与器物本身铸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