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剪辑背景制作(抖音剪辑视频怎么制作背景)

发布时间:2022-08-31 00:00

纪录片制作公司用什么财务软件?

我们公司用的是(智点)财务软件,建议你也可以体验一下,操作比较简单,不会浪费很多时间在上面,而且数据精准,很实用。

纪录片剪辑背景制作

怎么剪辑舞台剧背景音?怎么剪辑舞台剧背景音乐

这个需要音频剪辑软件 然后要复制很多首歌 进行剪辑

纪录片剧本创作的标准格式

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也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当然,也有以纪录的形式拍有剧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区》)

纪录片剧本:《伍廷芳》

1、一张张昏黄的中文报纸,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报刊史》等书籍图片。

(旁白)他,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日报。

2、律师穿着律师袍、头戴假发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第一位获英国大律师资格的华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黄色调,刻意营造历史氛围。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第一位华人“立法局议员”。

4、条约资料照片,法律书籍图片。

(旁白)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大清商律》。

5、孙中山图像,北伐时期的图片、进军的线路图等。

(旁白)他,忠心追随孙中山,顽强抗击南北军阀、官僚、政客,一度成为孙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权力的执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会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阳下的崖门炮台,浊浪排空。

8、夕阳下的乡村。小巷、旧屋、野草、葵树,鸡犬相闻。

(旁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官来桥,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荣彰,早年因家贫,远走新加坡经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岁时,随父亲回到中国,定居广州芳村。

(采访设计1):伍廷芳从小非常聪明。13岁那年,被土匪绑票一个多月。在匪巢,伍廷芳发现伙夫是被土匪掳来的同乡,便合谋在土匪外出时,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离匪窟。

(采访设计2):伍廷芳少时厌弃四书,喜读小说。有次,老师要求写题目为“不归于杨由归于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规矩要先“破题”。伍廷芳就把《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作“归于墨”的破题抄送上交。老师没读过《红楼梦》,把文字圈得丹黄灿然。后来老师去应乡试。卷中恰恰有这个题目,老师将伍廷芳的破题给录出来,居然瞒过主考,中了举人。

9、轮船驶过,溅起的浪花。轮船远去。

(旁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爆发,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击。社会剧变,断绝了科举之路,不少士人学子只好另觅前途。

10、香港。圣保罗书院外景,镜头拉向蔚蓝的天际,再切换成欧洲西方各国政治中心的风貌(表示伍廷芳之向往)。

(旁白)香港,英国殖民地,得开西方风气之先。伍荣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头地,改换门庭。1856年,伍廷芳进入香港圣公会办的圣保罗书院,“治英文、算学、格致诸科,试辄冠侪辈”。渐渐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在他心中扎根。

扩展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记和纪是有分工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记和纪都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儿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记录片一般是指一些写实的影片,年代比较近的,纪录片与记录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

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尤里斯·伊文思。

体现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

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

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纪录片纪录片剧本创作是没有标准格式的。因为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也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有BBC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F3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组合,功不可没。而BBC内在的范儿,则来自于不惜工本的拍摄、以及对记录主体的熟知和经年累月的研究。

扩展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由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 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纪录片纪录片剧本创作是没有标准格式的。

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有BBC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F3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组合,功不可没。

扩展资料:

纪录片拍摄注意事项

在面向海外受众时,除具备市场意识外还要注意各国的文化差异,用易于被对方观众接受的方法进行拍摄。

依照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纪录片可以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参与型纪录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

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Jean Rouch)和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的《夏日纪事》(Chronicle of Summer)。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

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

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 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 Untied)。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vant-garde)很接近。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纪录片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也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当然,也有以纪录的形式拍有剧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区》)

纪录片剧本:《伍廷芳》

1、一张张昏黄的中文报纸,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报刊史》等书籍图片。

(旁白)他,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日报。

2、律师穿着律师袍、头戴假发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第一位获英国大律师资格的华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黄色调,刻意营造历史氛围。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第一位华人“立法局议员”。

4、条约资料照片,法律书籍图片。

(旁白)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大清商律》。

5、孙中山图像,北伐时期的图片、进军的线路图等。

(旁白)他,忠心追随孙中山,顽强抗击南北军阀、官僚、政客,一度成为孙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权力的执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会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阳下的崖门炮台,浊浪排空。

8、夕阳下的乡村。小巷、旧屋、野草、葵树,鸡犬相闻。

(旁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官来桥,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荣彰,早年因家贫,远走新加坡经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岁时,随父亲回到中国,定居广州芳村。

(采访设计1):伍廷芳从小非常聪明。13岁那年,被土匪绑票一个多月。在匪巢,伍廷芳发现伙夫是被土匪掳来的同乡,便合谋在土匪外出时,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离匪窟。

(采访设计2):伍廷芳少时厌弃四书,喜读小说。有次,老师要求写题目为“不归于杨由归于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规矩要先“破题”。伍廷芳就把《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作“归于墨”的破题抄送上交。老师没读过《红楼梦》,把文字圈得丹黄灿然。后来老师去应乡试。卷中恰恰有这个题目,老师将伍廷芳的破题给录出来,居然瞒过主考,中了举人。

9、轮船驶过,溅起的浪花。轮船远去。

(旁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爆发,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击。社会剧变,断绝了科举之路,不少士人学子只好另觅前途。

10、香港。圣保罗书院外景,镜头拉向蔚蓝的天际,再切换成欧洲西方各国政治中心的风貌(表示伍廷芳之向往)。

(旁白)香港,英国殖民地,得开西方风气之先。伍荣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头地,改换门庭。1856年,伍廷芳进入香港圣公会办的圣保罗书院,“治英文、算学、格致诸科,试辄冠侪辈”。渐渐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在他心中扎根。

剧本详见参考资料。嘿。开学了?

我看了看 1L的答案可以采用 不过你可以把分给我 因为是我告诉你他的答案可以采用的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纪录片剪辑背景制作

纪录片后期合成中的创作环节有哪些

纪录片要求具有社会价值、故事性与真实性

一、社会价值包括 人文价值 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 经济价值

二、真实性。

1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是纪录片的灵魂。

2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在对真人、真事、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叙述上,它体现的是一种“纪实美” 。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历史的特点,不能脱离历史,弄虚作假,不能 用虚假的东西欺骗群众。

3 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存在的一个途径是:纪实手法与“真实再现” 一般来说纪实手法 。 是以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以便获得真实自然的效果为追求目的。

三、纪录片的故事性

纪录片的故事性是在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题材上的、 叙述中的故事特征。 下 面,分别从人物、事件和背景三个方面来阐释纪录片的故事性特征。

1 人物和故事。 纪录片要以表现和反映人为中心, 通过人物的行为、 动作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反映人的生活、人的命运的变化。

2 事件和故事. 事件是电视纪录片故事化不可或缺的又一构件。纪录片的纪实本性要求事件 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对人物所进行的各种事件和情况编排的结果,是处于时 间顺序的各种事件。可以通过细节的描写、悬念的设置等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

3 背景和故事. 纪录片的人物、事件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换句话说, 纪录片故事性的存在离不开背景。背景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的意义以及主题表达的重要元素,

ps:你该不会是雷公吧?一部纪录片,不管它属于哪种类型,体现什么样风格,纪录的是人还是物,评价其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观众接不接受,喜不喜欢,认不认可。

而观众喜欢与否的标准取决于其心理接受的程度。

不管观众面前的作品表达的是深沉的哲理意味还是平淡的生活体验,首先触动其情感和交流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