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2-02-15 00:00
中国的专题片往往忽略片子的节奏。这里所说的节奏不是指画面切换速度和情节点,而是包括蒙太奇、长镜头、运动镜头、固定镜头等各种镜头在内的一个整体,其中每种镜头的出现数量或频率最后会形成一个比值,最高值即本片的高潮部分。这种对于节奏的注意并不是每部片子都有的,很多专题片拖沓死板,始终以不变的速度来进行,不能对观众构成视觉冲击力,加之文化历史类专题片本身就是较为严肃的话题,趣味性不够强,这就是年轻观众不愿接触纪录片、专题片的原因。所以,在制作历史文化专题片的时候,要根据情节需要适时调整其节奏,张弛有度,必要时甚至可以声画分离或节奏与情节分离,以达到预期效果。电子文化影响下的在世方式、思维方式和世界模式
摘要:从三大方面认识电子媒介对文化的影响:一是电影、电视、电脑的产生对哲学和美学观念的影响;二是电影、电视、电脑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三是电脑网络对人的活动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总之,网络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而需要对电子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科技人文性调节完善。
关键词:电子媒介;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在世方式
一 电影、电视、电脑与哲学/美学观念的演进
电子媒介产生以来,与视听形象相关的三种重要的电子媒介,即电影、电视、电脑,一方面对全球美学、哲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成为美学、哲学、文化的历史变化的一种表征。
(一)电影与观念体系
电影的出现,顺应了美学理论从摹仿到表现的转折,标志着从反映世界的现实主义到表现界的现代主义的转向,契合了从古典哲学向现代哲学的嬗变。
历史可以用多种方式去划分,用多种类型物象去表征。如果从媒介变化的角度去看历史演变,那么现代性在西方的发生与印刷文化的产生大致上是同步的。建立在印刷文化之上并因这种技术条件而繁荣的小说,也于此时产生。小说成为西方进入现代性以来最主要的审美形式。作家独居一室的独创式的小说生产方式,小说的欣赏方式(读者独居一室的阅读),都与西方的个性文化相契合。小说的叙事特点与西方正在展开的全球扩张的关系,赛义德讲得很好,小说的创作模式以巴尔扎克和左拉为代表,体现了作品与现实、历史的密切关系。小说理论的主潮是摹仿理论和典型理论。电影创作变作家的个人性为导演、编剧演员、美工、摄影、剪辑一体化的集体性和企业性,生产流程以剪辑为最后结果,在编剧、表演、摄影
过程中出现的艺术创造和与现实的关系只是初阶段,现实在分景头拍摄中已经按艺术的方式分割和重组过了,在最后的剪辑中又被做了质的改变,蒙太奇成了电影的本质。从库里肖夫1920年的经典例子,可以体会电影蒙太奇的“魔术”:
1一男青年从左边走来;
2一女青年从右边走来;
3两人见面、握手,男青年用手指点着;
4一幢白色大建筑物(美国总统的白宫);
5两人走向台阶。
实际上,每一镜头都是在不同地点拍摄的,白宫镜头是从影片上剪下来的,但按如上秩序组以后,就成了在同一地点连续发生的事。现实必须经过变形、变体、变意,才能成为艺术。艺术哲学和美学上的重要观念如荒诞、表现、直觉、无意识等,通过电影与现实的关系都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理解。现代艺术的其他门类如小说、绘画、音乐等何以产生不同于古典形式的变化,在理解了电影之后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电视与观念体系
电视的出现及普及化,不但在时间上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大致同步,而且在美学上和哲学上的表现也支持了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电影艺术具有美学的统一性。电视则变成了对世界的全方位的覆盖,它把各种不同领域的内容都整合到自己的节目表和栏目框中。电视的内容显示了后现代的哲学意蕴:无中心,电视的形式则表现为后现代的美学风格:拼贴。电视节目前后之间,从政治新闻到幽默小品,从历史追忆到电视购物、从经典影片到体育直播,不同的逻辑前后并置。一个节目之中不断穿插广告,形成大相径庭的两种叙事。电视虽然不断地在现象上分解现实世界,但又执著地在本质上结构着一个本体世界,正如存在主义的存在者与存在,精神分折的意识与无意识,结构主义的表层现象与深层结构,现象神学的世界现象与隐匿的上帝等等理论形态一样,电影表现了现代主义对深层结构的信仰。而在电视时代,你往往拿着遥控器从一个频道换到另一个频道,显示了后现代无中心的播散。电视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突出了后现代的景观。后现代的哲学和美学都在电视上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平面与深度,碎片与整体,中心与边缘,结构与解构,原意与诠释,都在电视形式中得到了新的后现代式的呈现。
(三)电脑与观念体系
电脑的出现,改变了由电视为主潮的美学观,它把后现代的拼贴深入为一种全球化的播散,产生了从后现代哲学与美学向全球化哲学和美学整合的转变。
从现代性在西方兴起以来,一个统一的世界史才得以形成。到电脑时代,它的丰富性和本质同时得到一种最本真和生动的呈现。尽管电视呈现了一种后现代的多样性碎片结构,但它还是用一种节目表的方式,用整体统治着碎片;互联网却使一个后现代的碎片在全球流动起来,这是一个难以有序管理的“无”的流动:它与电视、电影、报纸等其他媒介的“有”一道构成一种无结构。一种最彻底的“民主”在互联网中实现了,古典的时空结构在互联网中被改变了。从书籍、报纸到电影、电视,都是一种有序的线型结构,由一个整体所控制仍然可以组成一个中心性思维;互联网则形成了一个无中心无边界的互缠大网,彻底地抹去了边缘与中心的界线。德里达关于本质的追求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遭遇无始无终的延宕的理
论,福柯关于散落性、偶源性、差异性、断裂性的论述,詹姆逊、波德里亚等关于后现代美学风格的拟像、平面、碎片、拼贴、挪用、戏拟、无深度、无历史、反总体等描述,都在互联网中得到具体体现,且这种体现不再局限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而是全球范围内无始无终的无限循环地流动着。电脑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层级结构:它不同于以前的直线逻辑,呈现循环联结,有异于以前的金字塔调控结构;还呈现一种无边性流动逻辑,不同于以前有整
体性可逐层定义的稳定逻辑。可以说,全球性的互动在电脑中得到了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因此到电脑时代,电文化才达到了质的高峰,电文化与印刷文化的质的区别才得到了最本质的凸显。在互联网上漫游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层级结构方式。你读一篇文字,其中有一些重要概念,你想彻底弄懂。而这些字有不同于文中其他文字的醒目的颜色,这意味着它们是可以点开的。点开之后,就进入到了文件的第二层。第二层中又有一些费解的地方,这些地方又可以点开,你就进入了文的第三层。以此类推。但这些层级不只是一层层的进入和一层层的退出,而是可以越层跳出,甚可以回到原先的某一层。因此,各层的关系是循环的。某一具体文件是整个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互联网中的各种文件形成了一个互相沟通的网络。这种新的编排方式带来一种新的感受方式,它将形成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互联网出现以前的写作和阅读,是与读书相一致的,即从一行到下行、从一页到下一页。而互联网的编排和阅读是有层级的在各层之间上下跳跃。因此,由读书文化带来的是时间直线型的由此及彼的推理逻辑;而互联网文化带来的,是空间并列型的彼此互动的回环型思维逻辑。在互联网逻辑中,一个文本与其他的文本内在地联系了起来。一方面,该文本本身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的文本相沟通,使它具有一种潜在的深度,它随时可以向各相关方面拓展自己,从而具有一种可以变异的深度。当你进行软件写作、以计算机的层级方式编排自己的作品内容时,你就正是训练自己一种新的逻辑,一种更符合于全球化的地球村概念的逻辑。
一种新的全球化的哲学和全球化的美学已经、并还将继续从互联网中产生出来,它们通过互联网的实践而得到人们的理解。正是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媒介与世界、美学、哲学,以及人类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崭新的全球化时代的新型结构和新型关系。
二 电子文化与新的思维逻辑的演进
在电子文化以前,主导文化的是印刷品。印刷物不仅是一种媒介方式,一种载体形式,还是一种思想形式,一种逻辑方式,一种在近代得以体系化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这是一种视的、切割的、分类的、几何的、三维的、线型的、理解的逻辑,近代以来的思想体系就是建立在这种受印刷物影响的逻辑方式之上的。
电子文化产生以后,特别是其中的主要形式如电影、电视、电脑出现以后,一种与印刷时代不同的新逻辑形式出现了。因此,要理解西方近代思想与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的区别,就要理解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的区别;要理解近代逻辑思考方式与现代逻辑思考方式和后现代逻辑思考方式的区别,也须理解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的区别。在西方人的思想中,近代与现代的区别是存在的从媒介的角度看,这两个时代就是印刷时代与电子时代的区别。
电子时代形成了自己的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新的思维逻辑,而这种新的逻辑思维又借助电子化对文化观念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三种样式,电影、电视、电脑,产生了三种思维逻辑,并以这种新逻辑深深地影响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向人们的呈现,还深深地改变了人们在世界中的活动方式。
(一)电影与蒙太奇逻辑
电影制作的组织方式,给了世界一种蒙太奇逻辑。蒙太奇就是剪辑一词的法语音译,其原则就是剪辑原则。是蒙太奇的逻辑构成了电影。在电影生产中,每一镜头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时间里拍摄,但却被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电影制作中,每一时空的拍摄是真实,而剪辑成的电影是虚构;在完成的电影中,剪辑而成的电影呈现为真实的,而其真实性是建立在大量的碎片镜头上的这样的电影组成原则使我们对真实这一命题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在古典的小说和绘画中,如何表现现实的真实是一个完美地复制现实的过程;而在电影中,蒙太奇逻辑点碎为全、点铁成金,呈现给了人们一部部逼真现实的电影,而这样真实的电影又让人们对与电影画面相似的现实真实产生了一种疑问。蒙太奇可以创造电影,也可以创造现实。在这一意义,整个现代性过程不妨看成一个蒙太奇的逻辑过程,历史像一位电影导演,从17世纪以来,把一个分散的世界史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被组织进了整个世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蒙太奇逻辑让我们用一种新方式去看待现实,思考现代的本源,理解世界的组织方式。
(二)电视与遥控板逻辑
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了人们文化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天天看电视,一种新的逻辑就在其中产生出来。这就是遥控板逻辑。如果说,电影的蒙太奇逻辑是一种导演的逻辑、一种从创造者的角度去组织世界的逻辑,那么电视的遥控板逻辑则是一种观众的逻辑、是一种从观赏者角度重组虚真世界的逻辑。电视也有制造的一方,电视的创造是面对世界、以不同的频道展现这多样性的世界。从这一角度看,电视与电影一样,是有中心的。一方面,电视机中的频道并置,显示了无中心的多样化拼贴;另一方面,其栏目编辑和频道体系又体现了一种中心化原则。但观众在观看电视上是自由的,观众对栏目的选择是以遥控板来实现的;电视的呈现为遥控板所控制。如果说,在电视时代,世界的图景主要以电视的形式呈
现出来,那么电视的呈现则以一种遥控板的逻辑组织起来
央视系列人物纪录片《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是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一部系列人物纪录片,该片以十位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物为主人公,展现他们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背景下,为追寻梦想、实现价值而奋斗拼搏的故事。
央视二套大型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大型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反映自1840年以来人民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电视政论片。
央视二套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一片以上述九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为内容,将视线集中在各国“崛起” 的历史阶段,追寻其成为世界大国的足迹。
《子午书简》
《百家讲坛》也算一个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北京电视台推出的大型口述历史节目《转身》
《口述历史》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CCTV6专题片:世界历史赛尔乔·莱昂的“往事三部曲” ,《西部往事》、《美国往事》、《革命往事》一个导演能够成为大师也许只需要一部经典。但是这个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些大师,他们没有代表作,因为他们的每部电影都是精品,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勇敢的心》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史诗巨片 一段缠绵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 一部悲壮的血泪传奇 电影的配乐 苏格兰风笛 宁静而凄婉 很动人 推荐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很美的音乐 可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