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2-02-09 00:00
视听语言、纪录片主题、纪录片运用的镜头、人物刻画形式等、望采纳就制作水准来讲,感觉第2季还是基本继承了第1季的良好,毕竟制作团队应当是没有换的。但是就第2季已播放的第1集来讲,我感觉节目的取材比第1季差了很多。----------------------分割线----------------------舌尖上的中国第1季,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是1部有史以来在电视上播放的最能让我感遭到中国人自己人文情怀的1个影视作品。第1季里从头到尾,都在讲中国人和食品之间是1种怎样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厨房哲学。这背后的1切,从1个个人动身,流经食品,最后还是回到这1个个就好像在我们身旁又好像是我们自己的人身上。全部第1季7集下来,这些用以承载,代表中国人的厨房哲学和文化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其实不像是专门被请来上电视的,而就是我们生活中身旁的1个又1个或贫或富,或贱或贵的人,但他们承载了同1种中国人对待食品的观念,传承了同1种美食文化。全部第1季7集下来,这些用以承载,代表中国人的厨房哲学和文化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其实不像是专门被请来上电视的,而就是我们生活中身旁的1个又1个或贫或富,或贱或贵的人,但他们承载了同1种中国人对待食品的观念,传承了同1种美食文化。而看第2季的第1集,整集看下来就是感觉,这些上电视的人怎样这么熟习呢?山区的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开车货车奔走的夫妻,被现代化机械取代而找不到活的麦客,由于过度捕捞难以捞到鱼的渔民。这些人怎样看怎样像昨天上《变形记》,《新闻调查》的那些人。切入点带了太多的媒体情绪,仿佛急于赢得观众对其关注底层人民这类行动的认同。从我的角度动身,这不是1个好的纪录片应有的视角。更不是能与1个打着“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大名头的片子相匹配的人文情怀。(下图取自最高票问答,实在懒得去截图了。)显示全部
人文类”长纪录片呈现新的创作形态及发展趋势:
纵观本届参评的“人文类”题材的长纪录片,比往届同类作品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社会类”题材的纪录片相比,特别优秀的作品数量还是较少。怎样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多种电视艺术创作手法相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观众收视效果?怎样找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完美的结合点?真正能够更多地进入国际评奖和国际市场销售的热门题材就是“人文类”和“自然类”纪录片,纪录、保存和挽救“正在消失的文明”的“人文类”纪录片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因此,我认为,更应好好地研究该类题材优秀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受观众欢迎的创作技巧,提高我国“人文类”纪录片的品质。尽管目前我国的“人文片”创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我们对勇于参加难度极大的此类节目制作的机构和创作人员的探索精神还是非常敬佩。从此次参评的优秀“人文类”长纪录片来看,有以下两方面主要的、突出的创作特色。
1、注重并运用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融入大众“娱乐化”元素。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该类题材的创作风格还是比较多样的:有纪实性与科考性巧妙结合的创作风格;有将科学性与故事化、纪实性完美结合的;有运用“故事化”手法,基本靠“真实再现”讲述历史文化的。在此次的参评作品中,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宫一宁编导的《凤棺迷魂》不愧是现时中国“人文类”纪录片的精品。本片是历经9个月精心制作的考古纪录片,它大量使用了考古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从考古挖掘、考古发现、考古论证三个层面,追踪纪录了考古人员针对一座一千年前的契丹古墓的研究全程。本片讲述了一段曲析的考古经历,推测着一个契丹无名女尸神秘的身世和离奇的死因,从而再现了契丹古老久远的风俗与历史片断。为了避免一般考古题材拍摄的枯燥无味,将专业史学知识与平民视角找到最佳结合点,全篇以一个考古专家塔拉为主要人物不断地作问题的提出、猜测、解疑、定论等全部叙事过程,并且将“真实再现”的“故事化”情节与人物访谈中讲述的真实故事有机地融为一体,将“真实再现”的情景与考古科学研究中的发现以动画特技效果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互动和冲击。
2、调动多种创作元素达到完美的整体艺术效果。
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不单是编导对故事的题材选择、独特叙事结构的精心设计,还表现在摄影、灯光、音效、音乐、电子编辑合成、播音等各工种的创作人员素质是否专业,大家在各个环节是否都共同追求高水准、高品质。《凤棺迷魂》除了有优秀的编导之外,还有优秀的摄影,考古过程的拍摄极其细腻,画面构图讲究,全篇的影调也可看出精心设计和处理协调,对人物及考古发现的文物灯光设计和处理也极考究,现场音效、音乐处理与内容很协调,音效设计增强了节目的“故事化”效果,电子特技的“三维”处理也使该片的“科学性”增强了真实、可信的说服力和可视性。与《凤棺迷魂》取材于同一考古事件的福建电视台社教中心编导赵勇、陈华伟制作的《一座古墓与一段消失的文明》,以纪实的手法为主要拍摄方式,以层层设疑、层层揭秘的编辑手法,让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历史文化知识。从福建到内蒙古的考古现场千里迢迢,创作人员对“考古”新发现的“人文类”题材的敏感性和以科考的视角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令我们感动。陕西电视台编导田瑗、杨光、张燕菊共同编导的《复活》也属较优秀的关于考古的“人文类”纪录片,该片的创作人员花了几年的时间,长时间的、极有耐心和细腻地全程纪录了若干年来法门寺丝绸由中外专家联手进行的修复工程。叙事手法基本是全纪实的跟踪,但编导构思和摄像、灯光、音效也很讲究。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的编导宁照宇、何明摄制的《发现摩尼教洞窟》也以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及眼光拍摄了这部考古性的“人文类”纪录片,编导主要用纪实手法来探秘和揭秘,摄影对画面的拍摄讲究。甘肃电视台高宏明编摄的“人文类”纪录片《沙石的话语》题材独特,画面精美,将纪实性和艺术性、知识性融为一体。片中一些奇特的事件和场面为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我们为纪录片界越来越多的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内涵深刻、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感到欣喜,为一些制作人和制作机构在创作艺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