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制作过程纪录片(木乃伊制作过程纪录片)

发布时间:2022-02-07 00:00

国内有哪几家纪录片制作公司制作纪录片不错的?国内有哪几家纪录片制?

您好,三多堂公司、北京雷禾机构、北京京商文化公司,这些公司近年制作了一批精品纪录片,可参见广电总局的中国纪录片网行业资源库里,纪录片制作公司介绍。查询很方便的。

食物的制作过程纪录片

纪录片《日落太平洋是哪个国家制作的?纪录片日落太平洋》是哪个

《日落太平洋》就是翻译的美国纪录片,佩里琉之战里附有采访美陆战1师登陆艇艇长以及参加此战的美军上士的纪录。

《舌尖上的中国》相应的美食及背后的故事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伴着如此温润的台词,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前天深夜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收官,昨起又在纪录频道重播。“舌尖上”的话题持续高温,在微博、论坛和口口相传间不断发酵。一部非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为何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

“就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希望大家看着开心,感动就好。”昨天中午,《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微博接受访谈时坦言,很多评论有点过度诠释,他不喜欢被别人拔高,从简单的片子里拔出很多高深思想。

简单背后,透出别致思考。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美食背后的故事,便平添了人情味。“故事很短,但是很生活。”网民“东巴”说。

因为有着远离家乡、在淤泥里行走的挖藕人,才有莲藕排骨汤的温暖;因为有着阿公阿婆浸米、磨粉、蒸粉、舂捣的辛苦,才有全家团聚吃年糕的温馨;因为有着将虾和盐搅碎后放在竹筛上晒太阳的简单,才有老夫妇共赏日落的相濡以沫……

舌尖上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空洞宣讲饮食文化,而是直面百姓生活,展现制作工艺和生产流程,将吃回归家庭。

一颗颗黄豆,经石磨碾压,雪白汁液汩汩而出,再通过发酵等一系列时间的转化,才能成为附着菌丝的毛豆腐……看似简单的过程,带我们寻找食物源头,思考传统美食从何而来。

陈晓卿希望,观众不只欣赏到美食,还能以美食为窗口,看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片中充满了人物故事,故事有趣,人有意思。”陈晓卿说,“以往美食节目,更多介绍烹饪技术和吃的礼仪、文化。而这一次,更多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希望观众能从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对生活的热爱。”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正是陈晓卿对《舌尖上的中国》最初也是最终的定位。

首次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

在以前的电视荧屏里,中国美食常由“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展示,或以“比赛”来诠释。而《舌尖上的中国》,则借助轻松紧凑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展示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宣传片的一幅画面更是独具匠心。初看,是远山近水与一叶扁舟;近观,原来是筷子与肉。美食,及其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这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纪录片。高清技术将制作过程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出锅……厨房里司空见惯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

醉蟹、酱排骨、水煮鱼、兰州拉面、米皮螺蛳粉、卤汁肉夹馍……五花八门的美食,在高清镜头下纷纷披上完美色泽。唯美的画面,让人垂涎三尺之余,顿生亲自下厨的冲动。

“摄制组把整个片子的制作水准提得比较高。”陈晓卿介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叙事节奏上,要符合国际销售市场,“不能像以前一样,念一首唐诗,再开始说一段故事。基本上都特别短促,信息量密集。”更重要的是,摄影团队非常出色。“策划时强调,要拍出那种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结果我基本能给80分以上。”

陈晓卿说,制作之初的目标就是做得专业。“引起这么多反响,和整个摄制团队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大家在策划、拍摄、剪辑中都付出了很多智慧和劳动,我只是团队中的普通一员,为此感到荣幸。”

跋山涉水拍美食却没口福

拍摄前,陈晓卿曾与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庙堂。他们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

13个月内,20多人的摄制组走访国内60多个地方,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到偏远的大山深处,寻找乡间的草根美食达人,呈现原生态美食制作。“草根达人不迟钝、不保守,嗅觉往往比一些烹饪专家敏感。”

说起摄制过程,甘苦自知。陈晓卿回忆,在滇南竹林取景时,四周毒蚊飞舞,他们灵机一动,想到在竹笋尖上点蚊香。在宁波象山,原来想在祠堂拍摄年糕制作,结果不巧,赶上有人大摆三天流水席婚宴。“虽然常常不顺利,但是工作过程依然是美好的。”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却难得亲口尝鲜。陈晓卿坦言,拍片子和当厨师一样,都很辛苦。“做菜不是为了自己吃;拍片是为了让观众高兴,所以拍摄中变胖是不可能的。”他解释说,中国人特别讲究趁热吃。等拍完再吃,肯定凉了。“更多热乎劲,留给观众。”陈晓卿还透露了拍美食的一个小诀窍——如果想在视觉上表现新鲜欲滴,最好趁没熟的时候拍。

拍摄期间,主创人员的家属是否也能分享口福?陈晓卿回应说,摄制组常从各地带回特色美食:肉骨头、黄馍馍、米酒、青稞、乳扇、莲蓬……但家属感受更多的,是相思之苦。曾有一位妻子诉苦说:“拍松茸,孩他爹去云南一周,我独自在家带娃;去湖北一周,我还独自在家带娃;陕北、广西、西藏……一周又一周,我仍然独自在家带娃。”

食物的制作过程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历来便是讲究“吃”的民族,从最初的劳动狩猎,以食裹腹,到现代生活节奏下的一日三餐,千百年来,食物就像一本书,记录文明,传承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下称《舌尖》)因食成题、从食出发,依据食物所包裹的内涵汇聚成影像叙事的结构,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表现出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一、影像叙事的张力结构

剪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一代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开创了蒙太奇手法,因而产生了剪辑艺术。剪辑,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次再创作,是影片制作环节的重中之重。

作为系列集纪录片,《舌尖》有别于一般纪录片长镜头的还原风格,他创造性地运用“碎片化”的剪辑手法,在按生活本来面貌叙事之中,诞生了强烈的节奏。把处于“碎片”状态的食物搬上荧幕,加以蒙太奇处理,从而产生了镜头之间自由组合的效果,呈现出“1+1>2”的视觉感知。此外,选择镜头的入点和出点,处理镜头的长短,制作出具有空间停顿感的运动画面,如《脚步》一集:“使用5米长的钓鱼竿,6米长的鱼线,捕捉10米开外不足5厘米长的猎物”,这一画面形成了跳跃、速度、紧张的视觉观感,产生心理节奏。高速摄影机里的镜头在蒙太奇剪辑后,变得紧张而又神奇。

香港电影理论家林年同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电影的情节组织,有一种连贯绵延的,交替的,变迁的,流动的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具有游’的美学性质的离合引生的思想”[2]这里,《舌尖》恰到好处的把握了其情节设置,呈现出了知性的美学追求。

首先,对每集作品结构一一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尽管这种精心的处理有时候看似恰恰是杂乱无章:同一种食材走遍大江南北,如东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等,或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制作过程中、餐桌上,我认为这种空间上的跳跃性的结构安排,不仅不会有失章法,反而有利于观众更好的通过内容了解主题。再者,《舌尖》在时间的整体安排也值得玩味。通过各种叙事和手段努力传达出一种历经时空沧桑的情感体验,通常是借助字幕,画外音加以明确交代,这些外音乐的运用,打破了影片叙事世界的封闭,仿佛是在诉说,努力营造一个充盈丰满的抒情世界,“脚步”最能代表时间的流逝,它的结束语设置便升华了时间:这里食物化为一种味道,一股力量,每天三次提醒着行走在路上的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一种沧桑感莫名而出。

二、影像叙事的诗性结构

《舌尖》调动了味,形,色等综合元素,把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营造的生动可人,它像是双无形的手,牵引着我们,感知日常人情人性的深情。

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层面,生活的魅力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每一次真诚的诉说。随着《脚步》,我们来到了贵州省的偏僻村庄,走进了苗族女孩李建英的内心:“这是半年来外出打工的父母父母第一次回家”,母亲余高里――广东的打工妹,因家中农事和制作腌鱼回家劳作半月,半个月后,腌鱼制成,团聚的晚宴意味着离别的来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着眼于人生的悲欢离合,最易于抒发情怀,特别是当影片中的这些离合又与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更相结合,在宏观的视角支配下,把历史的定律、无常的命运,摆在人的生活面前,使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感受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其中所蕴涵的无奈之感便被呈现得愈加深刻。“但我舍不得他们离开”,这时女孩的侧脸出现在镜头中,眼泪流了下来,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体语言能够以特有的符号补充文字和声音的未尽之意,这个镜头深入而细腻地展示了女孩最真实的情感状态和生存期望。

用影视视听语言表现味觉体验,用味觉体检呼唤心灵沉睡的力量,这一通感策略的采用使作品饱含张力。一边享受美食画面,一边聆听解说词,感觉器官分隔界限被打破,激动之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感人之处仿佛自己和剧中人融为一体,声泪俱下。而这时,导演往往会调用了自然山川等众多生命因素,抑或利用急剧变化的气候条件来先渲染情绪,在人类情感的表达上,由于有了自然界这一中介,才表现出了极致。《舌尖》,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理解,人类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被自然人情化、人性化了,自然与人类相与为一,回归到一个充满生趣,通体明净的生命本源处,构筑了一片诗性盎然的世界。

三、文化符号意义上的食物

从影像结构的张力表达和诗意诉说两方面,可以看出纪录片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本身,升华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意义的世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研究中指出,“两者间具有任意性的关系”,其中,能指即是“符号的物质载体”;而所指则是“符号的心理内容”,意义被赋予在物质载体上,这时“所指”实现了“能指”的对象化,“能指”也就具有了“所指”意蕴,符号油然而生。从这一角度看,苏式点心,山东煎饼,重庆火锅,等画面中可直接感知的食物已然凝固,食物仿佛不是食物,或是一种性格,一种品质,一种沉淀。苏式点心,佐之以浓浓茶香,余音绕梁的评弹或是昆曲――这是一个城市的心情;山东煎饼,加以鸡蛋,香葱,香菜,接着刷酱,放脆皮,最后叠起来,这是一张煎饼包天下的情怀,也是山东人豪迈精神的写照;重庆麻辣火锅,花椒和辣椒的结合,使得享受他时大汗淋漓,无不畅快,这是重庆人热情奔放性格的独创,是一个城市的意识形态。

前者我们把它称为符号的能指,而后者,符号所包涵的象征含义、情感信息等蕴意则成为符号的内涵,我们称之为符号的所指。饮食意义上的观念表达出价值观念的生成。以滋味论诗,钟嵘之“滋味”指超越诗文本之外的无尽诗意美感,而《舌尖》中的饮食文化一样重视味道的追求,这种味道超越酸甜苦辣,直指言难所及的广袤领域。